該把 A7R2 賣了?光從數據無法看見的進步|Sony A7R3 與 A7R2 的比較與使用心得
本文適合以下讀者:
1.重視使用感受而非各項比較測試
2.猶豫是否入手 A7R2 或 A7R3 的買家
光看數據被說「擠牙膏」
還記得 Sony A7R3(以下簡稱R3)剛推出時,有兩個震撼點:第一,竟然是A7R系列比 A7 系列更早推出;第二,這規格是 3 代?應該是 2.5 代吧?Sony 也學他廠擠牙膏嗎?
然而 A73 推出時,卻被讚譽為CP值最高的全片幅、全片幅首選。兩者差異為何這麼大?因從規格數據上來看,R3 與 R2 卻沒有太大落差:增加對比對焦點(相位對焦點不變)、螢幕稍微好一些、單卡變雙卡、連拍速度稍微快了點、電池容量大了點、多了對焦搖桿、機身稍微好握了點……,感光元件竟然是同一塊!相較於 A72 與 A73,這成長幅度太微小了,A73 光是對焦點,就比 A72 直接多了將近1000點(相位+對比)。再來,重點是價格,剛推出 R3 時,售價多出 R2 $44000,一台 R3 快要可以買兩台 R2,教人如何接受。
晚買享折扣
如今 Sony 的 A7R 系列已經推出第 4 代機型,擁有目前全片幅最高的 6100 萬畫素。他的畫素與價格讓一般使用者望洋興嘆,然而好消息是:R3 大幅度降價。Sony在 2019 年底到 2020 年二月,有大規模的促銷活動,當時全新 R3 大約可用新台幣 $64000左右的價格購入,也因此帶動二手價下降,大約 $55000 附近即可收購二手的 R3。(Sony 官網 A7R3 的售價是 $71980,2020年4月3日)
趁著這波降價,再加上剛好出現一位在我家附近的二手賣家,於是我用 $52000 購入了R3。入手後不久剛好有兩場接案、一場私人約拍,可以讓我試試 R3 與兩年前入手的 R2 有何差別。這三場大約拍了 1000 張,足以感受 R3 與 R2的差距。
A7R3優點集錦
1.手持握感佳
R3 的體積只比 R2 肥胖一點點,主要差異只在握把,帳面上差 13mm。但些微的差距,從帳面數字是無法感受的,必須親手接觸才知道 R3 的握感比 R2 好太多。過去搭配 Tamron 28–75mm F2.8 A036 這管僅有 550g 的變焦鏡,R2 大約拿兩小時左右就會感到些許不適,但 R3 讓我連續拿了四個半小時也沒有絲毫不適感。
2.電量增加
握把增厚主因之一是換上新型電池FZ100,容量是FW50的兩倍左右,因此續航力數據從 340 張增加到 650 張。而我個人實際使用是同一天拍了 570 張後還剩 10%,全天都使用 AF-C 對焦,LCD 和 EVF 交錯使用,拍攝 RAW + JPEG,其中約 450 張有使用離閃觸發器,期間不斷供案主回放看照片。
要超越 650 張不難,重點是這塊電池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。以往 R2 拍了300張左右就要換電池,如果為了增加續航就得裝上電池手柄,但裝上電池手柄後重量體積增加了不少,失去A7系列原有的便攜性。R3用上這塊新電池後,減少換電池的頻率,不用擔心拍到一半要換電池,中斷原有的拍攝節奏。
3.按鍵操作回饋感佳
R3 與 R2 的按鍵分布差異不大,僅多了一個自定義鍵與小搖桿。不過這小搖桿也大幅提昇了拍攝的效率,在選取對焦點時,不用再把大拇指特地往下移到方向鍵。另外,各個按鍵與滾輪的回饋感都較分明,操作起來更明快,而按鍵的回饋力道與我以前使用過的幾台全幅單反不相上下,終於有一種使用高階相機的感受。
R3 的小搖桿與方向鍵有做隆起設計,操作時的識別度更好。
還有一差異在於快門鍵,雖然 Sony 無反的快門鍵一直被詬病手感不佳,不過我認為 R3 比 R2 的按壓手感好很多,R3 的快門鍵表面比 R2 的摩擦力還要大一些,食指可以牢牢貼在快門鍵上不會滑掉。
4.機械快門震動小、反應快
R3 與 R2 的機械快門是截然不同的。R3 的快門聲較低沉,更接近一般單反的紮實聲;R2 的快門聲較高亢,且快門造成的震動較大。R3 的快門反應比 R2 敏捷許多,連拍速度較快之外,單張拍攝時的快門做動速度也較快,可以保持更順暢的拍照節奏。
5.雙卡槽
R3 的雙卡槽讓職業用戶更安心工作,雖然只有第一卡槽支援 UHSII,不過有個第二卡槽備份還是比單卡槽好很多的。
此外,寫入速度也有別於 R2 的 40MB/s,R3 來到 160MB/s,如此一來連續拍攝多張照片時,可以在短時間內回放給案主看。之前用 R2 連拍個十幾張就要等好久,跟模特站在那裡乾瞪著右下角紅閃燈,看著螢幕上顯示「寫入記憶卡中,請稍候」,很尷尬。
6.連拍速率與數量大提升
以數據來看,R2 的機械快門是 5張/秒,R3 的機械快門是 10張/秒,這兩倍的差距在實際使用時,有天壤之別,R3 可以捕捉到更細膩的動作。
另外,R3 的連拍緩衝區也大了許多,同樣拍攝 RAW+JPEG 的情況下,R2 大約拍攝 20 張左右便無法再拍攝,R3 則可以拍到 70 張左右。
7.半按快門觸發眼控對焦
自從 Sony 發佈了A73系列的 v3.0 韌體後,Sony 的眼控對焦可以說被發揮到了極致,半按快門時便能觸發眼控或人臉對焦。以往只能將按某自定義鍵進行眼控對焦,再按下快門;現在只需要半按快門再重按快門,只需一根手指完成,讓拍攝節奏更簡潔迅速。
除了上述七項之外,還有更精細的 EVF 與 LCD,錄影按鍵變得更合理。不過因為我覺得 R2 的 EVF 與 LCD 已經很夠用,也極少在錄影,所以就不多說明了。
小缺點
講完這麼多 R3 比 R2 優秀的地方,R3 其實也有一些退步的部分。第一,重量增加了不少,畢竟使用了新型電池,增大了體積,會增加重量也在所難免。第二,記憶卡要反插,這點我就想不通了。
R2在插記憶卡時,是圖案朝向螢幕,也就是一般拍照時持握的方向;R3 卻是要將記憶卡圖案朝鏡頭方向,也就是要將機身或記憶卡反轉過來才能確定是哪一張卡。這雖然只是一個小改變,但要改變操作習慣,甚至是在記憶卡背面另外做記號,我認為都顯得畫蛇添足了。
更貼近職業用戶,也貼近攝影愛好者的設計
雖然我不是職業攝影師,平常多數時間只是當興趣,但偶爾會接案,R3 的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,大大地改善了我工作的流程;儘管只是約個朋友出去拍照,這些改善也能讓我更投入在攝影的過程,提高照片的成功率。
最近 A7R4 推出,也有類似的聲音出現,覺得它只是變成畫素怪獸,其他沒什麼改變,又是一台幾牙膏的產品。但我自己去展示間用過A7R4,發現那握感比 R3 更舒適,讓我想起昔日用過的 Nikon D610。Sony 將無反推向原本單反的用戶,讓更多職業用戶可以得心應手的使用,我想這是好現象。
真的要把A7R2賣掉……
儘管 R3 在全新或二手價上,都比 R2 高出了兩萬以上,這價差可以買到一管素質非常好的鏡頭,但我仍認為這兩萬元的機身升級,是非常值得的。且才用過 R3 幾次,我就已經萌生將 R2 拋售的想法,並不是因為 R2 不好,而是 R3 用得太順。
前幾個月本想寫一篇 R2 的心得文,告訴大家 R2 仍然是一台值得入手的機種,但沒想到最近入手 R3,發現差異性滿大,所以就改成這兩台的比較文。本想將 R2 留著做備機,但後來想到若需要雙機作業,或許還是得租一台 A73 或再一台 R3,甚至 R4,搭起來才會順暢。
結語:現在是數據時代,但不是用規格數據買產品的時代
現在是一個看數據的時代,但只看規格數據買產品是落伍的。汽機車只看規格數據做比較,而不去試駕,絕對無法買到真正喜歡的車;音響耳機只看規格數據而不試聽,看再久也看不出哪個比較好聽。相機也是,只看規格數據而不去試用,很難體驗這台相機和你配不配。若我們都能試用後再購買,讓製造商知道該產品的真正銷售反應,獲取客戶的心聲,製造商才能推出更多好產品。要看數據的是製造商,而不是消費者。
消費者要看的數據只有:收入……QQ
若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分享,或點擊「拍手 (claps)」讓我知道,一個人可以拍好幾次喔!若有心得或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。